中国人口学会2023年年会于7月19日至20日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在此期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雪燕教授于7月19日下午主办了主题为“生育政策转型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的机制、路径和政策研究”的分论坛。此次分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雪燕教授、北京大学郭超副研究员主持。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杨小军副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艳教授,担任了本次分论坛的点评人。
主持人杨雪燕教授
在本次分论坛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发言。
第一位发言者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典琪,发言题目是《中国母亲劳动参与的年龄、时期、队列趋势研究:子女性别结构的差异视角》。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母亲劳动参与在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时间维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生育政策放宽的背景下,从子女性别结果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有子家庭的母亲相比于全女家庭的母亲,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更晚进入并更晚退出”的特征。同时,他们发现,生育男孩可能给母亲带来更大的抚育压力和劳动参与阻力,反向说明了家庭对于女孩抚育的相对忽视和家庭内部因性别不平等而造成的潜在的边际“母职惩罚”。他们她认为,推动消除性别歧视,完善抚育保障措施是进一步开发母亲劳动参与潜力、保障女性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家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位发言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郭品锐,发言题目是《人口红利衰退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她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人口红利衰退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性别结构带来的影响。她指出,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女性就业,人口红利衰退并不利于女性劳动力就业,但数字经济依然可以在人口红利衰退到一定程度时对女性劳动力就业起到正面影响。她认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更要协调好就业公平问题,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在人口红利衰退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性别红利。
第三位发言者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高梨洋,发言题目是《已婚女性生育和劳动参与的关系研究——基于角色与资源的视角》。她的研究主要分析了已婚女性生育和劳动参与的关系及成因,不仅考虑个体性别角色观念的作用,更关注家庭成员、单位、政府的态度、应对及影响。她指出,同住长辈结构中同住中低龄及以下长辈数与流动女性劳动参与呈正相关关系,且该正向效应在非农户口流动女性样本中表现更为显著。她认为,致力于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桎梏的多主体支持有利于丰盈女性的资源,使其更好地协调两种角色。
第四位发言者是吉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李虎,发言题目是《性别角色观念对职业地位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性别角色观念对职业地位获得及其性别差异的影响,并进一步探寻性别角色观念对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机制。他指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不利于职业地位的获得,特别是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他认为,要改善我国已婚人群工作家庭冲突状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睦观念的形成。
第五位发言者是云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子琦,发言题目是《家庭结构与流动女性劳动参与—基于APC分解的分析》。她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家庭结构如何影响不同户籍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探究不同户籍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生命周期模式差异的原由。她指出,婴儿期子女数是解释不同户籍流动女性劳动参与-年龄曲线形状差异的原因。她认为,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将对完善“三孩”生育政策、不同户籍流动人口劳动参与支持措施等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六位发言者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杨小军副教授,她的演讲主题是《性别平等认知、女性家庭地位与生育意愿——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研究》。杨教授的研究关注性别平等认知和女性家庭地位如何影响生育意愿。她发现性别平等认知和女性家庭地位都能显著抑制生育意愿。她呼吁社会应倡导男女平等在家庭内部的落实,提升女性家庭地位,缩小性别平等的认知-实践差异,降低因家庭弱势地位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与抵触感,减缓性别平等认知对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她还建议政府应积极落实陪产假、育儿假等家庭友好政策,缓解女性因育儿带来的冲突和压力。
精彩发言
第七位发言者是复旦大学的杜世超副研究员,发言题目是《关系庇护还是关系陷阱?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关系使用与母职惩罚》。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关系使用”对母职惩罚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多角度了解母职惩罚的传导途径。结论指出,当求职者使用关系找工作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母职惩罚都会显著。同时,中国社会的婚育观念以及独特的关系文化会叠加作用于女性身上,使得她们受到多重的性别不平等。他认为要改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母职惩罚现象,需要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要素(如职业特点),还要关注劳动力市场过程要素(如如何获得工作),这扩展了我们对母职惩罚的既有理解。
第八位发言者是四川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石睿,发言题目是《疲惫的女人们:夫妻权力对城市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研究》。研究着重分析了夫妻权力关系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多角度了解工作-家庭冲突的传导途径。他们指出,夫妻权力与工作→家庭冲突呈非对称的U型关系,但夫妻权力与家庭→工作冲突的U型关系仅有左边显著。研究认为要改善城市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状况,政府在制定生育支持政策时应基于不同阶段,全面关注政策内容,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
第九位发言者是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岳颖,发言题目是《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研究》。研究着重分析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多角度了解生育支持政策的传导途径。他们指出,政府在制定生育支持政策时应基于不同阶段,全面关注政策内容,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研究认为要改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向的转变:从“强制”到“混合”“自愿”,进一步提升政策工具的系统性;从“局部失衡”到“整体均衡”,从“传统”到“前瞻”,增强政策内容的全程性和包容性;从“粗略”到“精准”,提升政策内容与政策工具的协调性。
第十位发言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韩思昱,发言题目是《人才红利背景下农村科技人才性别红利的开发实践研究》。研究着重分析了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多角度了解科技人才培养的传导途径。他们指出,科学教育通过提升青少年女性对科技有用性、可用性以及价值等方面的主观感知促进了个人科学素养提升。研究认为要改善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教育相关的家庭资源禀赋对农村青少年女性的科技人才性别红利开发有显著影响。
点评与讨论
在会议的点评阶段,杨小军副教授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首先,总体来看,她强调了内生性问题的重要性,建议五位作者在进一步研究时应该考虑结果的偏差。其次,他认为对职业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需要细分不同职业类别与性质,并更加注重职业对研究主题的影响。接下来则针对每篇论文进行具体点评:对于第一位发言人,杨教授认为该篇论文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年龄、时期和队列划分的区分,特别是需要更清晰地解释如何区分交叠的问题。并建议对有男孩家庭和全女家庭进行差异性检验,以更加严谨地支持研究结论。对于第二位发言人,杨教授指出数字经济的定义尚不完整,建议作者在未来的研究中明确数字经济的含义,此外,建议假设部分需要明确提及正负影响,以增加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关于第三位发言人,杨教授建议深入讨论家庭支持源对生育和劳动参与的作用和影响,并对角色和资源的关系进行更详细的探讨。对于第四位发言人,杨教授指出不同职业划分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鼓励作者继续研究不同职业对结果的影响,并深入挖掘相关关系。最后一篇论文中,杨教授认为研究假设过于具体,建议作者对研究问题进行更广泛的阐述。并提到需要进一步解释研究流动女性的必要性,并鼓励对从事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的女性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综上所述,杨小军教授对前五为发言人进行了全面的点评,从总体和每篇论文的角度给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改进方向。这些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研究质量。
李艳教授对第二部分的五位发言者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对于第一位发言者,她提出在性别平等的研究中,“认知”和“实践”之间的先后关系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建议对“实践”的测量可以再斟酌。对于第二位发言者,李艳教授认为其观点有趣,研究规范,但对于数据是否会有偏差,是否会导致结论的可信度降低,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于第三位发言者,她指出两个城市的数据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此外,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以及调节变量选取的依据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60岁及以下的家庭结构,是否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可能有质的区别值得深入探讨。对于第四位发言者,李艳教授认为其研究较为规范,但不同阶段和三维的交叉是否可以进一步探讨,政策均衡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提出可以重点关注三个方向转变的合理性,以推进下一步研究。对于第五位发言者,她指出题目中出现的“性别红利”与“开发实践”这两个关键概念与整个论文思路的一致性需要进一步优化。总的来说,李艳教授的点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洞见,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前生育转型政策背景下的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次会议历时2个小时,专家学者们对生育政策转型背景下的现代化人才强国建设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的最后,杨雪燕教授对所有发言者、点评人和与会学者的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的精彩发言和宝贵意见为论坛增色不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育政策与人才强国建设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杨雪燕教授鼓励大家保持热情和持续性,通过群内交流继续深化对相关议题的探讨。
本次“生育政策转型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人才强国的机制、路径和政策研究”分论坛,为现代化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参与者之间的热烈讨论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推进我国现代化人才强国建设和生育领域的深化发展贡献了力量。